LED照明為近 年來綠能產業發展的重點,使用LED 光源來取代各種照明情境的傳統光源,如辦公室格柵燈、走道或大廳使用的PAR 燈等,陸續有產品問世,應用市場前景看好。這些產品大多強調LED 的效率遠超過傳統燈源,卻鮮少提到光的「品質」。所謂光的品質是指光的演色性(Color Rendering)、均勻性及出光角度是否造成炫光等問題,其中,演色性為展現被照物體原色的能力,為照明最重視的部分。然而,白光LED 由於頻譜的特性,發展至今,演色性仍普遍不及傳統燈源,如鹵素燈、陶瓷複金屬燈等。若要提升白光LED 的演色性,可同時使用多種螢光粉的搭配來調整頻譜顏色,但往往無法兼顧發光效率。另一種方法就是除了白光LED 外,再加入其他顏色的LED 晶粒,形成光源模組(Module),此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兼顧演色性與發光效率,同時藉由電流驅動控制,可以改變色光。
高演色性白光LED 之色座標
白光光源的調色除了要盡量達到高演色性之外,還必須考慮色座 標點。圖二為CIE 1931 的色座標(CIE 1931 Color Space),任何一個光源所發出的可見光,都可經量測、計算得到對應的x 、y 值而描繪在色座標上得到一個座標點。圖中黑色曲線被稱為黑體輻射之蒲朗克曲線(Planckian Locus),只有座標點剛好座落在此一曲線上的光源色溫,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色溫。曲線上不同的點就代表不同色溫(Color Temperature)的白光,由右到左色溫遞增。

圖二、CIE 1931 色座標與蒲朗克曲線分布 RGBW 全蒲朗克曲線高演色性白光LED 模組
上述僅使用單一紅光來調整色座標的方法只適用在 2800K~3200 K 色溫的暖白光,且螢光粉配比、紅光波長確定後,只會與蒲朗克曲線交於一點,也就是只能得到一固定色溫的白光。如果能夠在變動色溫的同時,讓色座標都落於蒲 朗克曲線上,則必須加入紅光以外的晶粒。如圖六所示,當圖五的光源模組再加入單波長(465 nm)的藍光晶粒,則混光後的色座標變動就不只是如圖四般在一條線上,而是如圖六的三角形區塊內(∆RYB),所以可以調出來的白光就是W’ 與W之間的蒲朗克曲線,即白光的可調色溫範圍大約在3100K~6000K ,然而,雖然理論上一定可以得到這個色溫範圍內的白光,但當色溫越高時,紅光的成分必須越少,這會使得演色性大幅下降。
圖十為工研院自行開發之矽基(Silicon Substrate)可調色溫高演色性白光模組,其中心區域共有64 顆藍光晶粒,並等分四區做不同濃度的螢光粉塗佈。W1~W4 四區在額定電流驅動下色溫分別約為3500K 、4400K 、5700K 、19000K ,藉由調整不同的電流比例可得到由3500K~19000K 的白光色溫,只是這些白光並非都是在蒲朗克曲線上的高演色白光,必須藉由周圍的R 、G 、B 來調光,以達到最佳的色點。例如,我們想要得到2800K 在蒲朗克曲線上的高演色性白光,首先調整W1:W2:W3:W4 = 1:1:0.25:0 ,得到一色溫4088K 偏黃色的白光,其色座標為圖十一的Y1 ,經由計算可知,蒲朗克曲線上色溫為2800K 的點為圖中的P1 ,為了將白光由Y1 移動到P1 , R 、G 、B 混色後的座標點必須落於Y1 P1 的延伸線上。假如我們讓R 、G 、B 的比例為1.044:0.1831:0.053 ,混色後可得到的座標點為圖中的C1 ,接著只要變化W與RGB 的比重,座標點就會在線段Y1 C1 間呈線性變化,就這樣微調直到色座標逼近P1 點,可得到一色溫2800K 的暖色白光,其頻譜如圖十二所示的黑色虛線,經計算後的演色性(Ra)為89.5 。

圖十二、2800K 高演色白光頻譜及其參與配色的RGBW 個別頻譜 接著,若想得到3800K 的高演色性白光,如繼續使用上述4088K 的W1~W4 配比加上RGB , 也可以調到蒲朗克曲線上3800K 的點(P2),但是這樣的方式並不會得到最佳的演色性,較佳的點是由……以上內容為重點摘錄,如欲詳全文請見原文
作者:陳繼峰 / 工研院電光所
★ 本文節錄自「工業材料雜誌296期」,更多資料請見:http://www.materialsnet.com.tw/DocView.aspx?id=9523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